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和保障能力
近些年来,由于受全球疫情、极端天气、蝗灾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粮食输出大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提高耕地质量,用科技、数字化赋能粮食生产,优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粮食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提高粮食生产效能。
一、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根据《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1年全球面临严重缺粮状况的人数约1.93亿,较2020年增加约4000万,2022年还将进一步增长。由于俄乌冲突、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和大规模公共债务负担的影响,多重危机正在制造一场粮食风暴。乌克兰冲突的连锁反应推动全球许多国家的粮食和燃料价格上涨,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在2022年3月创下历史新高后一直在高位徘徊,多达75万人正面临饥荒和死亡的风险。中国用全球6%的水资源和9%的耕地资源,解决了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实现了联合国零饥饿目标,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道出粮食安全之于国家安全举足轻重的分量。因此,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时刻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不能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十四五”时期,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共同端牢“铁饭碗”。要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让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有干劲。要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粮食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有奔头。为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必须保证粮食储存安全,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如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从战略性、全局性解决粮食供给。
二、强化耕地保护措施,牢牢守住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2021年9月,安徽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田长制”,加快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目前已经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约3.4万名田长、14.1万名巡田员工作在耕地保护第一线。因此,要以最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及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措施,绝不能与粮食生产争地,确保耕地数量稳定。同时,改善耕地质量,提升耕地生产率,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一是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绝不能突破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保持耕地资源数量稳定,为粮食生产提供保障。二是坚持存量优先、兼顾增量原则,统筹兼顾乡村产业用地需求,利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着力盘活废弃集体公益性房屋和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村住房,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三是以机耕道路、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等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安徽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5500万亩,抗灾稳产能力显着提高。四是鼓励和支持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化肥减量增效新产品新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沼渣沼液还田、堆肥还田等措施,着力解决化肥利用率不高、使用过量的突出问题,防止地力下降,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大力推广和开发生物农药,禁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毒性高、不易分解的农药品种,减轻粮食生产对有机农药的依赖,最大限度减轻农药对粮食生产环境的污染。五是在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过程中,重点打击以次充好、弄虚作假行为,以保障耕地的生产能力为核心,开展深松整地作业,增强保墒抗旱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补充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上的占补平衡。
三、建立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计划,弥补劳动力结构性缺失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要适应粮食生产季节性用工需求,弥补劳动力结构性缺失,应着力解决适龄劳动力发展粮食生产问题,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一是在保持农村生产经营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必须鼓励过剩劳动力转移,为“人”与“地”的要素合理配置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和粮食生产提供空间。二是培育种粮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返乡农民工、有文化的中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鼓励他们牵头成立粮食生产合作社,支持他们与科研单位专家建立紧密联系,接受粮食生产技术指导,使他们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生力军”。三是立足国情、省情,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劳动力素质。四是根据当地粮食生产需求,通过提供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方式,委托高校培养一批粮食生产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才,与这些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出台创业优惠政策,让他们留在农村、扎根农村,使他们成为粮食生产新生力量。
四、科技、数字化赋能粮食生产,提高比较优势和效益
在确保粮食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有效地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用科技、数字化赋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种植比较优势和效益。一是强化优质粮食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推进粮食品种优质化,引导种粮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品种,采用科学的方法播种、施肥和管理,提高亩产,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好的效益。二是在满足粮食供给量的情况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粮食种植分布,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优势区域,做好粮食品质改良,选育和推广适应性强、优质、高产的粮食新品种,着力解决粮食结构失衡、供给过剩等问题。三是建立播种、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台账,记录农药、化肥施用情况,通过采集数据构建粮食生产大数据平台,实施粮食质量全程控制,打造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在数字技术推动下,鼓励粮农依托网络直销、社区直供等新型销售模式自产自销,促进优质稻产加销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本地稻米附加值。四是实施“数字储粮”工程,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建立完善的收购和储存体系,实现各类粮食储备的动态监管和应急指挥调动,鼓励粮食企业依托自身有利条件,建立粮食银行,代农户储存粮食,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可以按照在一定标准提取成品粮食,也可直接卖给粮食企业,降低粮农的销售和储存成本,实现粮食供给稳定、粮食销售便利、粮食储存安全的“藏粮于民”目标。五是物价部门依托数字监督管理平台,从动态、源头、平台入手,综合运用数字化手段、大数据分析,对农资经营行为进行动态监管,全程跟踪,积极推进农资销售全过程数字化实时监管,并要严格对肥料、农药、种子、农膜、农具等种粮所需的生产资料核价,严格限价出厂销售,查处乱涨价行为,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物化成本。同时,在充分考虑当期粮食生产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并随农资和工价等成本的上涨及时予以调整,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被农资等价格上涨侵蚀。在粮食收购中,强化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对出现的压价压质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确保农民应得利益不受侵害。
五、优化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粮食生产要素有效配置
全面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根据粮食生产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化服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围绕粮食生产“翻耕、供种、播种、施肥、病虫防治、机收、秸秆还田、保险”等环节,培育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服务覆盖面。二是按照装备先进、实用高效的要求,扶持运作较规范、发展潜力较大、服务能力较强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对购置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大中型农机具和兴建水稻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财政补贴,并在用地、用电、税收、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更优惠政策,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空间。三是强化农资供应、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加工储存、市场营销等服务保障,从小农户需求最迫切、粮食生产最关键的环节出发,推进集中育秧、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粮食烘干、仓储等关键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粮食生产全程承包服务,提高灾害应急排涝抗旱、烘干仓储能力,提升小农户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四是建立监督机制,完善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对服务过程和行为进行监督指导,规范服务行为、收费标准,满足小农户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小农户和大生产有机衔接,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
(本文原载《安徽工作》2022年第8期,作者系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