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田治理守底线 创新种养保粮安
仲夏时节,繁花似锦。
走进水阳镇,一条条产业路纵横交错,一片片稻蟹田水波荡漾,一颗颗幼苗长势喜人,与湛蓝的天空交相呼应,形成了一幅优美的圩区夏景图。

“这样好的耕地因为机械进不来荒掉实在太可惜了,知道今年路会修通,我就决定把这14亩地全部流转下来,开荒种上了水稻。”6月17日,在水阳镇管家村,种粮大户张学平看着地里茁壮成长的秧苗,高兴地说道。
张学平口中的这14亩良田位于管家村葛圩沟旁。过去,葛圩沟上有一座小石桥,用于连接沟渠两边的农田。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型收割机无法通过小石桥到达沟渠另一侧,这十几亩的良田便逐渐荒废了。
今年年初,管家村村委会通过村民一事一议事项,计划对葛圩沟实施道路改造。5月初,夏粮收割完毕后,管家村便立即启动该项目,在原石桥处铺设了一条3米宽的便道,方便大型农业机械通行。
张学平得知这个好消息后,便立即带着家人开荒,经过除草、平整、施肥、播种等多道程序,曾经蒿草丛生的撂荒地被“唤醒”,孕育着收获的希望,焕发出新的活力。
“因为交通不便又缺少劳力,这片耕地撂荒了多年,现在托管给大户统一管理后,荒地又种上了粮食,我还能在地里干活挣钱,真高兴!”管家村村民赵翠花半蹲在水稻田边,一边查看秧苗长势,一边欣喜地说。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抓实粮食生产安全,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是一项民生大事。为进一步推进耕地抛荒治理工作,促进粮食生产稳定,今年以来,水阳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创新撂荒田整治“四种一办”模式,即自种、托种、流转种、兜底代种和依法办,多形式做好耕地抛荒治理。
“对有耕种能力和条件的农户,采取的是自种模式,由村委会和农户签订撂荒地耕种协议,按照时间节点,自行种植。针对常年外出和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可以委托周边农户种植。对于有流转意愿的农户,可采取第三方流转模式,将撂荒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进行经营。对于以上都不能满足的,则由我们村委会兜底代种。”管家村党总支书记胡晶晶说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水阳镇在积极做好耕地抛荒治理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种养模式,全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正午将至,艳阳高照。在位于水阳镇吴村村宣城市金水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稻蟹试验田边,总经理韩传宝正戴着草帽蹲在田埂边,仔细查看蟹苗生长情况。“我们水阳镇是幼蟹之乡,如何在稳步发展蟹苗产业的同时,保证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韩传宝格外关注的这块稻蟹试验田可不简单。试验田四周是2米宽、1米深的沟渠,透过茂盛的水草里可以看到小小蟹苗正在游来游去。一旁的水质检测仪正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蟹稻田内水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和PH数值。试验田的正中央,再生稻已经进入分蘖期,不断向阳生长。
“幼蟹的残饵及粪便是水稻的有机肥料,水草、小虫是河蟹的生长养料,希望通过这种蟹稻共生的模式能让一亩田获得双倍的利润。”韩传宝说,实验成功后,将会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广。

农业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继续把粮食生产作为重点,水阳镇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守牢耕地红线,强化政策支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下一步,我们水阳镇还打算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贷款托底、费用补助等新的农业保险政策,打好保障粮食安全主动仗。”水阳镇党委委员杨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