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痘病毒小知识
近期,英国、美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报告人感染猴痘病毒病例。
那么什么是猴痘病毒?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天花病毒是“近亲”。1958年首次发现:从一组用于研究的猴子体内分离并鉴定,当时这些猴子出现“痘状”传染病,因此得名;1980年人类消灭天花以来,猴痘病毒成为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的正痘病毒。
猴痘的流行地区在哪里?
主要在非洲西部和中部流行:迄今报告的多数病例分布在刚果(金)、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
猴痘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动物传人: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等:食用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也是风险因素。
人际传播:一般来说不易发生,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可能被感染,包括: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更长时间面对面接触可能发生呼吸道飞沫传播;经由胎盘或生产期间的密切接触可能发生母婴传播。
猴痘的临床症状与天花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潜伏期通常为6至13天,可能长达21天;发病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重度疲乏等;之后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并可能导致继发性感染、支气管肺炎、败血症等;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在几周内康复。
对猴痘病毒有何应对之策?
对于境外同胞,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应避免前往有疫情发生的非洲森林,应对病毒现在可靠的方法是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啮齿动物、有袋动物、灵长类动物)及其接触过的物品,并应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野味。一旦发现猴痘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人际之间传播。
和新冠不同的是,猴痘是一种已知的病毒,而不是新病毒,人类已经有了针对性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猴痘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温和的,传播速度也比新冠慢,而且其独特的皮疹症状使其更难被忽视,这将使得寻找感染者以及为风险人员接种疫苗的工作更加容易。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宣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