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皖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几点建议
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以皖江文化为视角,探索文化要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并提出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兼修,既要壮大经济、发展产业,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把皖江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好、配置好、开发好,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乡村产业优势,实现皖江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同时,深挖皖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想观念,推动皖江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一、在乡村振兴规划中要注重皖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要准确地定位和解析皖江文化的价值,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找准乡村振兴战略中皖江文化振兴的衔接点和落脚点。
一是建立完善乡村规划体系,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突出皖江乡村地域特色和自然肌理,与村庄历史文化、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集聚特征、产业发展等因素相衔接,合理确定村庄规模和布局。
二是充分发掘皖江乡村文化资源,把皖江乡村文化融入村庄规划中,尤其是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旧民宅、名木古树等保护、发掘的规划设计,深入发掘每个村庄的生态、人文特色内涵,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做好“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规划设计。
三是遵循皖江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优化整合村庄资源,注重融入文化、创意、绿色等元素,配套体育、娱乐、文化等设施,最大程度创造亲近自然的集休闲、娱乐、社交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空间格局,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满足城市人才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四是注重保持皖江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古村等资源丰富的自然历史特色村庄整体空间形态,注重传承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保持村庄的延续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尊重原住居民传统习惯和生活形态,加快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村庄发展和特色资源保护的良性互促机制。严格按照地方特色和风格对传统村落民居外部改造,使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民居,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充分彰显皖江文化魅力。要尊重历史记忆,全面保留保护古树名木及有文化底蕴和景观价值的传统民宅民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历史遗存。
五是支持技艺传承和专利申报传习、非遗申报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工作,推进皖江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建设,不断拓展各级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加强与企业、学校的合作,对非遗进行创意开发与研究,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二、以保护、传承和弘扬皖江传统文化来增强传统的价值观念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是以乡村为核心,抢救性保护皖江传统文化,弘扬皖江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构建完善皖江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逐步提高皖江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二是以乡村为平台,利用皖江乡村凝聚优势,充实和丰富乡村文化,为塑造皖江乡村形象提供内在支撑。三是以乡村为纽带,依靠皖江乡村的群众组织、物质基础等优势,为传承皖江乡村民俗文化提供条件。四是以乡村为依托,发扬和继承皖江本土精神内涵,加强保护皖江民间传统文化,沿袭皖江古朴的工艺制作,把皖江地区的传说故事纳入本地教材中,若有机会和条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皖江民间传统文化。五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皖江乡村各地通过公开选举、民主评定、公开表彰等形式,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邻居、“五好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召开表彰大会,促进皖江乡村村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邻里和睦、家庭幸福。六是立足于皖江传统乡村文化,关注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对皖江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解读,使村民逐渐接受新的思想,并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中进行发展,弘扬皖江传统乡村文化的优越性。七是制订乡俗民规,弘扬皖江时代新风、传统道德,倡导婚恋自主、尊老爱幼和礼尚往来,破除封建陋习、拒绝盲目攀比和不索要高额彩礼,用体现时代风尚、蕴含优秀民俗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风俗旧陋习。
三、着力提升皖江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从“五位一体”来看,农村文化相对滞后,成为最大的“弱项”和“短板”。可以说,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最迫切最需要的是文化。要更好地夯实基础、增强弱项、补齐短板,必须把乡村文化建设摆上突出的位置。一是深入皖江乡村各地开展理论学习和宣传普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乡村干群,引导干群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齐心协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振乡村精气神。二是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摒弃文化建设搞得好坏与乡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消除把文化建设当作“软任务”做法,进一步增强做好乡村文化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三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把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乡村经济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的总体布局调整,认真制定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目标计划,真正做到乡村经济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同步部署推进、互促互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向前向深层次发展。四是采取皖江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村民生活实际,运用村民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增进乡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依法治理皖江乡村宗教领域乱象,引导皖江村民合法信仰宗教,扶正祛邪,正本清源,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
四、加强皖江文化设施建设与阵地管理
皖江乡村文化振兴,前提条件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最终目的是充实皖江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从总体上来看,皖江乡村文化设施还不能满足皖江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实考虑皖江乡村居民的实际需要,除了必备的图书室(或农家书屋)、体育建材设备、文化广场等之外,一些村庄也可根据本村的风土民情,建设一批与本村风格相符的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和业余生活,寄托他们自己的情感,从而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一是根据皖江乡村实际制定具体规划,并以构建完整的皖江乡村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整合乡村宣传文化、科学普及、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坚持因地制宜、便民利民、综合利用的原则,统筹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及阅报栏等各类活动场所,以满足公共卫生、文体活动、综合治理、便民超市、教育培训等乡村文化服务功能的发展要求。二是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认同呈现显着差异。因此,乡村文化建设要区分不同群体,层次分明,既要建设乡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又要建设无线网络、数字文化广场等年轻人喜爱的新兴文化设施,增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以满足乡村各类群体文化生活的需求。三是各级政府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动员广大村民、社会能人或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将乡村原来闲置如乡村卫生院、文体活动室、文化大院等有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改建为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引导广大村民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带头建设和维护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五是乡村文化场所建设后,要组织各级各类文化团体到乡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指导皖江乡村各地举办群众文艺晚会、播放公益电影、组织舞狮、腰鼓等文艺演出,使皖江村民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健全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管理制度,灵活、合理地安排活动开放时间,提高皖江乡村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五、以发展皖江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来促进皖江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有“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两个目标要求。皖江乡村文化底蕴丰厚,田园风光、山水文化、农耕文化及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精心打造“文化+” 多元化综合体,将皖江乡村文化渗透农业生产中,促使文化向农业生产各环节融合与蔓延,形成品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统筹乡村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气候养生、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生态涵养等功能,做好乡村发展“文化+”的文章。立足皖江乡村特色和建设实际,准确选择“文化+”结合点、切入点、增效点,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将文化与农业、旅游、商贸、金融、生态、教育、科技、康养等相融合,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皖江乡村经济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创造皖江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二是紧紧依托皖江乡村田园风光、青山绿水,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满足游客采摘绿色菜果、农事体验、观光农业、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等享受皖江乡土文化需求,推出具有皖江特色的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和精品民俗活动,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17年底,宣城市拥有敬亭山景区、查济景区、江村景区等24个4A级景区,龙川景区1个国家5A级景区,A级景区达60家。2017年全年接待旅游入境者20.5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人12.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115.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0亿美元。三是随着皖江乡村文化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影响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也成为乡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鼓励和支持村民创业就业,发展分享农场、共享农庄、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手工艺、皖江文化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批美食村、养生村、休闲村、艺术村等特色村,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增加村民获得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两个目标要求实现。
六、以皖江乡村文化发展来给皖江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乡村振兴战略有“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三个目标要求。一是综合用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采取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手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皖江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干部也要真正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的新观念、新理念 ,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护和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价值高于经济利益,建设利于生态保护、生态循环和生态友好型的农业产业体系,绝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乡村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尊重乡村的文化传统、产业属性、皖江特色、生态环境和审美诉求,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生活生产空间,让皖江村民留住“乡愁”。二是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倡厚养薄葬,倡导仪式文明办理、从简办理,遏制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倡文明树新风,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将文明乡风融入村民生活生产各个方面,有力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三是注重与皖江乡土文化对接,以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让乡规民约内化为乡村礼俗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使乡规民约发挥其独特功能,使广大村民带着感情参与乡村治理整个过程,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与情治有效融合,以达到乡村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