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今日www.365bet.com亚洲版_365bet体育35元_48365
        新闻详情-首页

        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

        2021-11-08 09:44:59 王 珊

        “我想最后再看一眼爸……”临别时刻,胡捷用颤巍巍的手轻轻地掀开了盖在父亲胡德龙脸上的白布,泪水止不住往下流。

        再看一眼,就要跟父亲永别了。

        11月5日凌晨7点,天空有些阴沉,一场阴雨笼罩着宣城市马山殡仪馆。

        在这里,宣城市中心医院退休职工胡德龙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进行。绵绵的阴雨,低鸣的哀乐,哀思的人群。灵堂前,胡德龙老人的亲友和生前同事纷纷前来告别,向生命永远定格在69岁的胡德龙深深鞠躬,默哀。

        告别仪式后,胡老的遗体将无偿捐赠给科研机构用以医学研究。望着载有父亲遗体的灵车渐行渐远,胡捷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眼泪顺着脸颊滚落。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窗外的雨小了些,父亲生病的点滴涌上了胡捷心头。

        2018年元月,父亲胡德龙查出患有胃癌,经过治疗,情况不容乐观。2021年10月,在生命的弥留之际,父亲把胡捷叫到床前,第一次向他提起希望向红十字会无偿捐献遗体的事情。

        听到父亲的想法,作为儿子的胡捷立马起身反对:“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你把遗体捐了,我们后人去哪里祭拜呀?”

        “我们慎重考虑过了,这是我和你们母亲共同的决定。”父亲的想法很朴素,他认为捐献遗体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可以帮助医学院开展临床研究和教学,“这也是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

        做出这个决定是艰难的,经过数次家庭会议讨论,全家最终达成统一意见。10月13日上午,在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胡德龙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郑重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作为子女,心里其实不愿意接受这个事情,但最终还是尊重父亲的遗愿。”胡捷哽咽着说道。

        11月3日18时,胡德龙老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通知了皖南医学院。11月5日上午8时,在胡德龙的告别仪式后,细雨中,老人的遗体被抬上了灵车,驶向了皖南医学院。

        在那里,他将再次燃烧自己,为国家医学事业贡献最后的力量。

        纪念墙上,我们的名字永远在一起

        逝世后,把遗体无偿、自愿捐献给医学事业,是胡德龙和妻子李凤珍共同的约定。

        早在2012年4月,妻子李凤珍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并写下遗嘱:自愿生老病死后,将自己的器官捐给社会最急需人员,遗体捐献给宣城市红十字会和皖南医学院作为医学科研,提高疾病防治能力,为培养优秀医学科研人员做出一份贡献。

        “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很多人死后捐献遗体,我们平时也没有什么大的贡献,就想着等自己百年以后,把遗体捐献出去,也算是尽了自己微薄的一点力量。”一次偶然的闲谈中,李凤珍鼓起勇气把这个想法告诉丈夫胡德龙,没想到丈夫没有丝毫犹豫,夫妻俩一拍即合。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饱受病痛折磨,但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念念不忘的还是遗体捐献事宜。”说起丈夫胡德龙最后的时光,李凤珍泪如雨下。

        “在临近生命结束时,我和老伴完成了我们共同的心愿,遗体捐献纪念墙上,我们的名字会永远在一起”——生命弥留之际,胡德龙老人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段感言。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