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今日www.365bet.com亚洲版_365bet体育35元_48365
        新闻详情-首页

        新四军二支队在狸桥的战斗岁月

        2020-05-29 08:50:41 张光逵

        概述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英文名:NEW4ARMY,简称N4A。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两支武装力量,一支是八路军(在北方),一支是新四军(在南方)。新四军,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的形势下,由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含琼崖红军游击队)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合编组建而成的。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颁布其番号,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张鼎丞、曾山、黄道为委员。

        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1个特务营,总兵力为10329人,6200余条枪。

        新四军二支队概况

        1938年4月,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含琼崖红军游击队)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分别在皖南岩寺和皖西金寨县流波疃集中大会合,整编组建为新四军。原活动在闽西、闽南(闽粤边)、闽赣边(中央苏区)和浙南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张鼎丞、粟裕任正、副司令员,罗忠毅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二支队下辖第三、第四团,黄火星、邱金声任第三团正、副团长,卢胜、叶道之任第四团正、副团长。二支队共计1800余人。

        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二支队按照党中央和军部指示,东进北上抗日救国,由皖南挺进江南。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于6月中旬率领二支队司令部和第三团,从芜宣铁路湾沚附近通过日军封锁线,到达宣城与当涂县交界的马家桥一带,将部队部署在当涂县和江苏江宁县、溧水县之间的山地水网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建立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粟裕(在新四军先遣队侦查任务结束后)回二支队主持工作。8月初,二支队司令部前移到当涂塘南阁。8月中旬,二支队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率领团部及第三营,从南陵出发,通过日军封锁线,到达塘南阁与二支队司令部会合。8月下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从皖南泾县军部到达塘南阁。

        新四军二支队进入苏皖边区后,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同年秋,张鼎丞、粟裕率二支队机关移驻宣城的史家湾、东华里,不几天又移驻上冯村、慈溪等地;10月,移驻狸桥的塔山村、晏家堡。自冬季起,先后移驻刘村、红杨树村、蛮张家村(在此驻扎时间相对较长,大约4个多月)。次年4月中旬,移驻南姥嘴,后又移驻更楼巷、山岗刘家,最后移驻横路章氏宗祠。11月上旬,二支队司令部机关和主力部队迁往苏南。

        新四军二支队在狸桥开展抗日救亡斗争

        二支队在狸桥驻扎期间(一年零两个月),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广大民众奋起抗战,帮助地方建立党组织和发展党员,积极开展民运和统战工作,大力扩军。此时,苏皖边区抗日烽火已成燎原之势,新四军二支队已成为苏皖边区抗战的中流砥柱。

        建立党组织和发展中共党员。成立了中共宣郎高县委,建立了33个党支部,秘密发展党员近四百人。

        开展民运和统战工作。二支队在活动区域内,把民运和统战工作相结合,分别建立教育界救国会、商界救国会、工人救国会、青年救国会等“统战”团体;先后组建了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等专门组织。尤其是参加农抗会的农民达数万人,声势浩大。各农抗会领导农民开展抗敌斗争,实行减租减息。仅金宝圩一地在1938年秋减租减息就达数十万斤稻谷,农民爱国拥军热情高涨,更加支持新四军。

        大力扩军,壮大新四军。二支队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建军路线,在苏皖边区边打仗,边建军,从1938年10月至1939年4月,仅半年时间二支队由最初的1700余人发展到6000余人。具有扩军典型的事例有二:一是1938年冬,二支队的军医张毅,一个人就在狸桥周围乡村动员了200余名青年参军。二是1938年冬至1939年春,共产党地方党组织界溪、沈村、金牌、汤村、白果树等秘密交通站动员了200余名青年到狸桥参军。

        二支队领导军民战斗情况

        从1938年7月到1939年12月,张鼎丞、粟裕指挥二支队及抗日民众与日伪进行多次浴血奋战,大小战斗119次,毙伤敌伪3942人,俘虏敌人453人,缴获枪械和军用物品不计其数,其中在宣城境内规模较大的战斗有3次,还有1次是从狸桥长途奔袭芜湖官陡门。

        夜袭裘公渡。1938年冬敌人从湾沚派伪军一个中队侵占宣城裘公渡。得知情况后,粟裕周密部署,命二支队特务大队(朱昌鲁任大队长)夜袭裘公渡,在三支队侦查连的配合下,仅半小时就打败敌人,俘虏敌军40余人,缴枪30余支。

        白沙李伏击战。1939年1月7日,粟裕亲率部队在水阳镇以北的白沙李伏击由水阳出发的130多名日军,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毙敌31人,其余狼狈逃窜。新四军收复水阳。

        奔袭官陡门。1939年1月18日,粟裕率二支队3团主力,从狸桥向芜湖进发,21日凌晨向芜湖市郊的官陡门据点发起突击,从开始进攻到结束战斗仅用8分钟,以轻伤2名的代价,歼灭伪军300余人,活捉伪军70余人,还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周围之敌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粟裕已率部安全撤出。此役使粟裕组织指挥游击战的威名在江南广为传播,令敌人胆颤心寒。后来粟裕将他指挥此次战斗的经验写成文章《芜湖近郊官陡门的奇袭》发表在《新华日报》上。

        狸桥反“扫荡”。1939年4月8日,日军1000余人从湾沚、当涂、溧水出发,分数路向驻狸桥的新四军二支队机关和主力合围“扫荡”,张鼎丞、粟裕指挥部队避敌锋芒,派少数兵力实行佯动,扼守在金山口附近的山头上,阻滞敌人,主力则跳出敌人的合围圈,向郎溪方向安全撤退,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并毙敌40余人,伤敌30余人。

        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部进驻狸桥1年有余(14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浴血抗战,打击日伪,坚定了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们关心群众,保卫群众利益,得到了苏皖边区人民的支持和拥戴;他们播下抗日、救国、革命、解放的火种,培训抗日民众,帮助地方建立共产党组织和群众武装力量,为当地人民坚持长期抗日斗争以及后来的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四军二支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1939年11月7日,二支队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迁往苏南,二支队与一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苏南溧阳县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所属部队(第一支队第二团,新六团和第二支队第四团,挺进纵队和江南义勇军1.4万余人)统归江南指挥部指挥。至此,二支队建制自然解体。

        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