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湖红船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这是“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4月重来南湖时,登上革命红船,回顾“一大“情景,亲笔题写的诗篇,用以表现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岳震荡。望联生思,中国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原来就以此“星星之火”,燃遍整个神州大地。
南湖红船的由来,系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孟夏季节的一次党日活动,我和同事慕名游览了这伟大的南湖,登上了这艘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红船。
南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城东南。为浙江三大名湖之一,又以烟雨风光而着称于世。古称陆渭地,又称鸳鸯湖,因以东、西两湖相连如鸳鸯交颈,加上烟雨湖中多鸳鸯,故得名。现有面积为624 亩,湖中有两岛:一是湖心岛,二是仓圣祠,即小烟雨楼。
干净舒适的机器游船,几分钟后,把我们送上了“ 湖心岛”。这座占地面积约17 亩的岛屿,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使游客叫绝。烟雨楼,重檐飞翼,典雅古朴。该楼取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意名楼。楼前檐匾额“烟雨楼”三字,为董必武手书。
千百年来,南湖以自己迷人的风姿吸引着远方的游人。历代文人学士为南湖留下了无数诗篇和画卷。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南湖送别》中云:“家在横塘曲,那堪万里违。门临秋水掩,帆带夕阳飞。”宋代诗人杨万里在《烟雨楼》中称:“轻轻漠漠雨疏疏,碧瓦朱薨照水隅。幸有园林依燕第,不妨蓑笠钓鸳湖。”清代着名诗人朱彝写了一百首鸳鸯湖棹歌,流传甚广。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八次驻跸南湖,每次赋诗留迹。现岛上存御碑两块,刻有乾隆游南湖诗篇十四首。游览中我们还目睹了宋代苏东坡等书法家的刻石,元代画家吴镇的风竹图、石刻,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鱼乐园”碑等。

在湖心岛“烟雨楼”前,湖东南岸,停泊一艘长十六米,宽三米的纪念船,又名“南湖画舫”。荣幸的是,我们不仅在画舫前留了影,而且还登船入室参观了当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此船继续举行的会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决议,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仓内桌凳、茶具皆全,仓壁画栋雕梁,令人留连忘返。
生命在这里寻找,历史在这里迂回。这艘寄托着中国前途命运的“巨轮”,在披荆斩棘中用生命和鲜血造就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那份别有的壮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干一番大事业,再艰难曲折,都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时刻牢记不忘初心。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党派是如此,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是。如今,中国共产党已从“一大”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如今的9000多万名党员(《人民日报》)2019年7月1日公布)。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最真实写照,
南湖红船,给我们最重要启示是理想,是信念!云天漠漠行无止,航路茫茫只等闲。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小小红船承载着一个新生的共产党的信仰和希望,在旧中国百年苍茫的黑暗里,闪现出一丝红色的曙光。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更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多年以后,毛泽东同志这样评价“红船”上的这一幕历史:“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就是理想和信念的伟大力量!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习主席曾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赓续精神力量,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南湖红船,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南湖观光。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还亲笔为纪念馆书写了“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革命圣地——南湖增添了新的光辉。